1. 首页 > 小常识

梅雨形成原因

  梅雨形成原因是梅雨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亚洲纬度较高的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同时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流域提供了冷空气的条件的。

  那么关于梅雨形成原因以及长江中下游梅雨形成原因,江淮梅雨形成原因,梅雨形成原因准静止锋,梅雨形成原因是什么峰,梅雨形成原因是什么锋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梅雨形成原因

梅雨形成原因

  梅雨形成原因是梅雨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亚洲纬度较高的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同时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流域提供了冷空气的条件的。

  梅雨形成的原因是因为亚洲纬度较高的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同时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流域提供了冷空气的条件。

  一、梅雨形成的原因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中尺度系统活跃。

  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气。

  二、梅雨时节

  梅雨开始的日子为入梅,结束那天为出梅。

  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

  台湾地区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

  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农历每年4月中旬入梅,5月上旬出梅。

  典型梅雨一般为6月中旬到下旬入梅,7月上旬到中旬出梅。

  迎梅雨指入梅前的阴雨,一般开始于4月中旬,为期约半个月。

梅雨形成的原因

  梅雨形成的原因如下:

  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中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梅雨期,雨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降水连续且常有大雨或暴雨。

  每年1月到2月中旬,江淮流域阴雨连绵,因此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故称黄梅雨,简称梅雨。

  由于阴雨天多,长江中下游小麦最易霉烂,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霉雨。

  梅雨在世界上仅见于中国江淮流域到日本东南部,是这些地区的一种特殊现象。

  根据科学家们的长期研究发现,梅雨的形成与初夏的大气环流季节突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月到1月初,西风带北移,青藏高原南部的南支西风急流突然消失,在我国东部和日本列岛上空,形成一支稳定的西风急流。

  南亚由冬季高压控制转为低压控制,西南季风开始突出,加上青藏高原上空热高压,地面相对为热低压,从而使西南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移到北纬4561436,东南季风较快地向北推进。

  同时,蒙古高压减弱,中心位置退到贝加尔湖,从而,在鄂霍次克海和乌拉尔地区各有一个阻寒高压存在。

  贝加尔湖以西为大槽控制,槽内常有闭合的低压环流;槽底不断分裂出小波动东移,由小槽东移带来的小股冷空气与源源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于江淮地区。

  地面表现为东西向准静锋(即极锋),形成江淮流域连续阴雨的梅雨天气。

  梅雨期也正是南方水稻生长迫切需水的季节,因而能供给它充足的水分,同时河流径流量增大,利于航运。

  水库普遍蓄水,有利季节调节。

  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预报梅雨的丰富的经验。

  例如春暖早黄梅,春寒迟黄梅,发尽桃花水,必有早黄梅,三九欠东风,黄梅无大雨等,对农业生产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