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有贴春联、祭灶神、贴年画、守岁、和压岁钱等的。

  那么关于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以及春节的风俗传统有哪些,春节的风俗有哪些传统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有贴春联、祭灶神、贴年画、守岁、和压岁钱等。贴春联:贴春联的寓意是迎祥纳福,象征着祝愿和愿景。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风俗习惯。3、贴年画:年画起源于门神画,他和春联一样,都是一种新年的寓意的。

  春节的传统习俗有贴春联、祭灶神、贴年画、守岁、和压岁钱等。

  1、贴春联:贴春联的活动在宋朝时就已经盛行,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春联的寓意是迎祥纳福,象征着祝愿和愿景。

  2、祭灶神: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风俗习惯,人们祭灶神是希望灶神上天之后,使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3、贴年画:年画起源于门神画,他和春联一样,都是一种新年的寓意,人们贴年画来满足自己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4、守岁:人们会在除夕夜这一天守岁,守岁也叫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家里除了年幼的孩子之外,全家人都要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5、压岁钱:在除夕夜守岁之时,长辈们会给晚辈压岁钱,也叫作压胜钱,因为岁和祟发因相同,所以给压岁钱是希望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安顺福。

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习俗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一、年前习俗:

  年末廿三/廿四:

  1、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间称为小年,从小年起人们便开始忙年了。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

  在清朝之前,民间传统的小年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

  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民间百姓相效仿,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老传统。

  2、扫尘。

  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3、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

  年末廿五:

  1、做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个别地区有这样的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

  2、接玉皇。

  民间传说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3、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4、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年末廿六:

  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故此称为年肉。

  在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过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而且家里的人又都比较的多,因此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条件稍微好点的,也不过是能吃上点窝窝头与野菜什么的,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家里的劳力们纷纷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因此,腊月二十六炖猪肉也被称为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年末廿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二十七,洗疚疾。

  年末廿八:

  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贴年红(挥春),迎接新年。

  除夕:

  岁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它与新年首尾相连,谓之挨年近晚、岁穷月尽,是新一年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

  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

  此期间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圆饭、守岁等习俗,经久不息。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除旧布新、迎接新年。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清扫庭舍、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

  1、拜神祭祖。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除夕,人们会摆上菜肴、倒上美酒,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

  祭祀祖先,不仅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民俗节日永远的主题。

  2、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1)门神: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

  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

  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2)春联:即对联,亦名门对、联对、桃符等。

  一说春联来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年画: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4)窗花: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5)吊钱:贴吊钱的历史由来已久,因名称中带有钱字,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预示着新的一年中财源会滚滚而来。

  (6)倒福字:每逢新春佳节,有的地方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倒"福"字。

  春节贴倒"福"字,取其谐音福到了,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7)横批:横批是指同对联相配的横幅,一般仅用于少数有此必要的楹联。

  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作用。

  3、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式,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意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发菜(寓发财)、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生蒜(寓会计算)等以求吉利。

  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4、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

  压岁钱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夜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5、守岁。

  守岁,又称照虚耗、守岁火、照岁等,其由来已久,是中国民间的年俗活动之一。

  新年前夕夜晚守岁,民俗活动主要表现为点岁火、守岁火。

  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全家团聚,迎接新岁到来;除夕夜遍燃灯烛通宵不灭,谓之照虚耗",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有的地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即通宵守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二、节期习俗:

  1、拜岁。

  是古老的年俗活动之一。

  在岁首早上迎新岁,奉祀斋菜拜祭岁神。

  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为上古纪元星名,也是民间信仰的神灵。

  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是一岁之主宰,掌管当年人间的吉凶祸福。

  如《三命通会》中所讲: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

  拜岁是历史最悠久的过年传统风俗,这古俗如今在广东,尤其在吴川一带仍盛行。

  在新年初一辞旧迎新之际,迎新岁、拜祭岁神、接福,这一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

  2、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开门爆竹一说古已有之。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3、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

  初一的上午用斋菜拜祭太岁神,早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

  4、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许多地方还保存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5、姑爷节。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家 、岳母拜年。

  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利是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潮汕人将初二姑爷回岳父母家吃饭称为食日昼,就是吃午饭的意思,姑爷和女儿必须在晚饭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区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会住下并吃晚饭)。

  6、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间走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的一种方式,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

  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7、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8、赤口。

  古时在中国南方民间,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

  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古时在香港,人们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称赤狗日。

  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

  俗以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则不吉,故此,小年朝例应祀祖祭神。

  9、小年朝。

  年初三又称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习俗。

  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亲朋好友之间不可互相走动拜访,还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动刀或剪刀的习俗。

  小年朝:古载,初三日,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10、羊日。

  《岁占》中说: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

  11、路头神。

  五路神又称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

  俗以四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据说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

  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

  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12、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

  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13、送穷鬼。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汉族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

  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

  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

  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14、挹肥。

  自进入正月以来,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扫,厕所中的粪便累积,于是这一天做一大扫除,并祭拜厕所神明,将平日污秽的厕所清扫干净。

  所以称为挹肥(但现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卫浴设备,故已无此俗)。

  15、开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正月初六,在旧时是大小商家开市的日子,门板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

  营业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16、人日。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

  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在文字记载上,汉朝开始便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17、顺星、谷日。

  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

  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

  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

  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

  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

  这天天阴则年歉,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

  18、九皇会。

  古时全国许多地方,如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

  北斗九皇由北斗七星和左辅、右弼构成。

  《玉匣记》说:九月初一至初九日,北斗九星隆世之辰,世人斋戒,此日胜常日,有无量功德。

  九皇信仰的影响很大,这种崇拜在民间逐渐演变为礼斗之俗。

  据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东地区于九月九日,多建九皇会以礼斗;在云南,礼斗已为滇俗,九月朔至九日举办,最为虔诚;浙江杭州的礼斗日期则在六月朔至初六,礼俗大抵一样。

  19、开灯、灯酒宴。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区有开灯的习俗,设开灯酒宴。

  该日,男孩之父必购八角纸灯一盏,悬挂在祠堂或庙堂正中央,以求让祖先认识自己的子孙而加以荫佑,或请神明进行保护。

  灯酒会的习俗包括开灯、投灯、饮灯酒等一系列习俗活动。

  20、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

  相传,这是因为初九庆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还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这天用来请子婿吃饭,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费了。

  21、十二搭灯棚、做斋头、做醮、标炮。

  正月十二,搭灯棚,做醮,做斋头,标炮。

  做斋头礼仪复杂,当天早上要从庙里请神回家,并安坐大堂之上,供奉糖果香火;做斋头机会难得,是荣耀之事,因为人们普遍认做斋头可得到神的厚爱,会带来好运,来年会发财胜手,心想事成,因而都隆重而为之;做斋头一般都摆斋头酒。

  22、舞狮、飘色、游神、庙会。

  正月十三、十四,舞狮、飘色、游神、庙会。

  也有传说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 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

  23、试花灯、游神、庙会、送蛴蟆。

  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

  农历正月十四,四川蓬溪县有送蛴蟆传统民俗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员不仅能吃到正宗农家坝坝宴,还能手持竹制灯笼登山,燃放烟花并送蛴蟆,迎接农历新年的好运和良好祝愿。

  24、元宵灯会。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灯节,习俗活动主要有赏灯、游灯、押舟、放烟花、闹元宵等。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赏灯与放烟花也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因历代这一节日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

  (1)灯会。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比如唐《两京新记》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

  (2)庙会。

  逛庙会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

  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3)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汤圆亦称元宵。

  汤圆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汤圆也寓意团团圆圆。

  (4)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还要几个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

  社火里包括踩高跷、跳钟馗、花车等等。

  三、少数民族习俗:

  1、藏族习俗。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彝族习俗。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

  他们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来的这一年里雨水充足。

  3、壮族习俗。

  除夕,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4、布依族习俗。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

  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5、羌族习俗。

  羌年节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村寨要过到十月初十。

  按民间习俗,过羌年时还愿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盘业主(寨神)。

  全寨人要吃团圆饭、喝咂洒、跳莎朗,直到尽欢而散。

  整个活动仪式由许主持,咂酒则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坛。

  节日期间亲朋好友可互道祝贺,相互迎请。

  6、侗族习俗。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

  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

  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

  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7、白族习俗。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

  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

  8、土家族习俗。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

  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9、傣族习俗。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

  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10、黎族习俗。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

  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

  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

  11、僳僳族习俗。

  僳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

  云南怒江地区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

  12、基诺族习俗。

  春节到来,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口嚼槟榔的老翁扬头打钹,戴大尖帽的老妪低首鸣锣,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响,男女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13、高山族习俗。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

  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简介: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

  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春节习俗歌谣:

  1、北京: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2、山东: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推煤鼠(应该是糜黍,见北京篇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姐姐拉着弟弟扭一扭

  3、陕西: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儿捏饺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儿。

  4、东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

  5、统一: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