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句式是什么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句式是什么?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这句话的句式是介词短语后置句的。关于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句式是什么以及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句式是什么,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句式特点,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出自,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翻译以怎么翻译,虽董之以言行政之以威怒的句式等问题,子健常识将为你整理以下的日常知识: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句式是什么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句式是什么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这句话的句式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介词短语后置句还有: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皆不可限以时月。

  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扩展资料:

  一、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

  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

  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

  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

  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

  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

  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

  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

  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

  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

  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

  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

  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

  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

  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

  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

  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

  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倾翻。

  这个比喻简洁而传神,直接明了地向唐太宗表明其利害关系。

  为谏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要纵情傲物,骄奢淫逸。

  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妙喻警人,陈述利害。

  引用古圣先哲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和载舟覆舟等至理名言,哲理剀切,反复阐述,耐心说服,言语婉转动人,用心不可谓不良苦。

  道理述尽,作者便向唐太宗提出十思的建议。

  十思是作者前文提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

  前边提出问题并进行了分析,后边则提出如何解决的建议。

  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全文形成一篇结构严谨的统一体。

  而十思又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

  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比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

  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

  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

  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

  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

  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

  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

  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