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小常识

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

  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是河姆渡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

  那么关于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以及河姆渡遗址证明什么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证明什么是中华文明,河姆渡遗址证明什么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河姆渡遗址证明了什么,河姆渡遗址位于?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

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

  河姆渡遗址能够证明什么是河姆渡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姆渡遗址代表着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为研究当时的建筑、纺织、艺术、农业等东方文明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佐证,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许多陶片、骨器、陶器、石器以及动物遗骸等大量的珍贵文物,为中国考古界和史学界提供了依据的。

  河姆渡遗址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遗址代表着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为研究当时的建筑、纺织、艺术、农业等东方文明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佐证,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许多陶片、骨器、陶器、石器以及动物遗骸等大量的珍贵文物,为中国考古界和史学界提供了依据。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部,是中国南方早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达到4米左右,共有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个文化层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地层之一。

  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以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为研究远古时期各个方面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文化遗址被发现发现的意义是什么?

  河姆渡文化是发现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河姆渡文化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

  它是代表我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

  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

  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

  河姆渡文化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石斧等打猎所用的工具,也有比较少的装饰品,更多的是木器和骨器。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农业上使用的耒耜。

  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

  尤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

  在河姆渡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平。

  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

  较为特殊的陶器有陶灶和陶盉两种。

  陶灶发明后,解决了木构建筑内煮炊防火问题,是后世南方居民一直使用的缸灶的前身。

  而陶盉则被认为是古代的一种酒器。

  河姆渡文化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遗址中有大量的稻壳,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7000年前的稻米。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

  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囤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因此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我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说,甚至还可以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我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发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除了以稻作农业为主外,还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在遗址中除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作物遗存,还有其他许多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和薏仁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遗址的动物遗存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最具代表性的农具骨耜即采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

  骨耜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长久与土壤摩擦而残缺或形成双叉、三叉式。

  这是一种很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

  这种制作方法为河姆渡文化遗址所特有。

  河姆渡遗址共有骨耜170件之多,与数量巨大的稻谷堆积物相对应,说明河姆渡农业已从采集进入到耜耕生产阶段。

  遗址中所发现的柄叶连体木桨,证明那时已有舟楫的使用了,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猎活动中乘用。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

  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

  但由于该地是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是我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以河姆渡发现最早。

  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河姆渡遗址中的许多桩柱、立柱、梁、板等建筑木构件,和加工成的榫、卯、企口、销钉等,显示当时木作技术的杰出。

  柱子两端凸出的小方形称为榫、柱上凿出可将榫插入的孔为卯。

  在垂直相交的构件接点上,使用榫卯结构技术。

  把我国出现榫卯木作技术的时间从金属时代前推了3000多年。

  遗址中所发现的企口板、销钉孔两种木构衔接法,令人惊叹不已,至今仍为木工工艺所沿用。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技术,可说已为我国木结构建筑打下了基础。

  根据木桩的排列与走向分析,当时的房屋呈西北、东南走向。

  房子的门开在山墙上,朝向为南偏东。

  它在冬天能够最大限度利用阳光取暖,夏季则起到遮阳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现代人所继承。

  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有利人类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筑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最早的水井遗迹。

  河姆渡文化时期,居址周围河沼遍布,但水体与海水相通,致使盐分升高、苦卤而不堪饮用。

  所以水井的出现是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作的努力,是人类本质所导致的。

  河姆渡遗址中的纺轮、两端削有缺口的卷布棍、梭形器和机刀等,据推测这些可能属于原始织布机附件,显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由手工编织发明了原始的机械。

  河姆渡遗址中相当多的骨哨,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狩猎时模拟动物声音的狩猎工具。

  陶埙也是河姆渡的代表遗物,埙身呈鸭蛋形、中空,一端有一小吹孔,也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只是河姆渡的陶埙只有吹孔而无音孔,可见它的原始。

  河姆渡遗址的原始艺术品不仅数量大,而且题材广,造型独特,内容丰富多彩。

  主要表现在象牙雕刻、陶器纹饰上面,尤其是一些象牙雕刻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人体装饰品有璜、管、珠、环、饼等,其中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萤石制成,在阳光下闪烁着淡绿的光彩,晶莹美丽。

  还有一些以兽类的獠牙或犬牙、鱼类的脊椎骨制成的装饰品。

  河姆渡遗址充分显示出我国南方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发展不亚于华北的文化,这可证明我国文化其实是多元发展,各有特色的。

  河姆渡文化遗址在宁绍平原共有49处,其中以姚江两岸最密集,共有31处,重要遗址有余姚市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宁波市江北区傅家遗址。

  1976年,国家文物局、浙江省文化局在杭州召开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工作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同样有着繁荣的原始文化,与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一致同意了对河姆渡文化的命名。

  1977年至1978年第二次对河姆渡遗址作发掘并有资料。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年至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分早、晚期。

  早期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前4000年。

  晚期为约公元前4000年至前3300年。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子健常识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